首页>资讯 > 正文

我的高考|沈睿弘:关注人工智能,希望在热爱的领域不断精进 今头条

2023-06-24 08:15:27来源:澎湃新闻

【编者按】

6月23日,端午小长假,2023年上海秋季高考成绩公布。

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,从初三中考到进入高中,恰恰也经历了三年新冠疫情,线上线下学习切换较多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年的高考,也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“乙类乙管”后的首次高考,经历了多重考验的“Z世代”考生们怎么看待人生中的重要时刻?

借放榜之际,澎湃新闻继续推出“我的高考”系列,邀请几位今年的高考考生聊聊过往、谈谈理想,以纪念这段自我意识萌发的青春岁月。

沈睿弘:高考总分 625分,语文129分、数学146分、英语140分;选考科目210分(物理A+、政治A+、生物A+)

“惟此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,历千万祀,与天壤而同久,共三光而永光。”

这是1929年陈寅恪先生给国学大师王国维写下的《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》中流传甚广的名言,也成为了沈睿弘同学的人生格言。

沈睿弘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沈睿弘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,担任班级团支书、学生会委员、团学联新闻部部长等学生干部职务,还获得了复旦附中优秀毕业生之星、2021-2022学年杨浦区中等学校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。

沈睿弘(左)与复旦附中政治学科丁恒老师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,他的高中生活也圆满划上句号。谈及过去三年的感受,沈睿弘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为大家提供了应试之外的多元可能。“永远不会忘记文化节闭幕式上摇曳的灯光、城市定向中以脚步丈量魔都的快乐、大学微课上由复旦大学教授们讲授的前沿科学知识……高中三年总体是幸福快乐、充实美满的。感谢附中。”沈睿弘如是说。

谈及英语学习的经验,沈睿弘的总结是:回归课本、回归基础。一味地背高级词汇效果可能并不显著,关注基础的语法点、考纲词汇中的熟词僻意往往更加有效。

校园文化节工作人员合影,前排右一为沈睿弘对于想在英语高考中冲击高分的同学,沈睿弘建议客观题只需要保持做题的手感,因为它往往不是拉开差距的决定性因素,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主观题的训练当中。换而言之,概要写作、翻译等极其重要。这一过程并不在于做多少题,而在于把特定的几套题(甚至可以仅仅是回忆版真题)做透、研究透。翻译的训练不止满足于一个表达是否“正确”,而要关注是否“地道、周全”,尽最大可能降低失分。Summary与作文则需要一遍遍地打磨、修改,精进用词和句式。“修改作文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,但四五稿的修改一定收获巨大。”沈睿弘说。

相较于理工科学生常见的“物理+化学+生物”的选科标配,沈睿弘的等级考选科略有不同:他选了物理+政治+生物,三门都取得了A+满分的好成绩。

对政治这门选科,沈睿弘表示,“其实政治学下来还是很有收获的。我学会了以政治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世界,对世界发展的本质、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国际竞争与大国博弈。”他说,如果再给自己一次重新选科的机会,仍然会选这三门。

沈睿弘小学就读于浦东新区海桐小学,初中就读于上海民办兰生复旦中学(现民办兰生中学),高中考入了复旦附中。他的父亲是大学计算机系教师,母亲是IT行业的技术人员,所以他对大学专业方向的选择比较明确:智能科学与技术,“从小就耳濡目染吧,父母确实影响了我个人的兴趣爱好。”

沈睿弘从小就喜欢计算机,六年级开始学习编程,打下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和编程思维。在了解了大数据、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后,他发现自己最喜欢人工智能这一方向,“AI时代已然到来,未来人类与AI的共生一定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。”

高考结束后,沈睿弘就投入了复旦附中毕业典礼的筹备工作。毕业典礼上主题视频的拍摄、剪辑以及一些统筹工作他都有参与,短片《三年的故事》、《启程》、原创毕业MV《逐夏》的制作团队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。

暑假的后半段,沈睿弘打算给学弟学妹辅导答疑,“让一些脑中尚存的应试性知识与经验发光发热,也希望能帮助他们度过高三的迷茫时期。”

他还计划自学一些算法、数据结构类的课程,想利用暑假阶段为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。

谈及进入大学后的打算,沈睿弘说,“还是和我进入复旦附中时的计划一致:学得快乐、玩得快乐!”

他希望在大学里能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不断精进、寻求超越,同时好好享受大学的生活,“总体上的计划就是过一种‘自己满意、认可’的人生吧!”

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
标签:

责任编辑:

免责声明

头条新闻

精彩新闻

精彩要闻